是否打开信息无障碍浏览

确定 取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和风细雨万象新——乾县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扫描

时间: 2025-05-16 08:49:59
来源: 咸阳日报
作者: 马岗 邵玲侠
责任编辑: 刘保刚
【字体: 打印

乾县党员干部通过党性体检增强党性观念。

老党员康富田个人举办红色义展,巡回向群众讲述红色故事。


(来源:咸阳日报 作者:马岗 邵玲侠)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产业发展质效并进,党员干部比学赶超……一组组数据,一张张答卷,一帧帧图景,都是党旗在乾县大地上最生动的掠影。

近年来,乾县各级党组织以“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为统揽,聚焦“基层党建突破提升行动”高位开局、真抓实干、砥砺奋进,在聚力建设美丽乾县中奏响党建引领百业兴的时代强音。

党建引领队伍建设 基层治理专业化

该县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压紧压实抓机关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明确单位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党务干部具体职责,通过检查指导等途径,推动各单位自觉把机关党建与中心要务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全县各党(工)委书记定期向县委常委会会议汇报党建工作情况,研究解决党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严格落实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制度,每年年底组织各党(工)委书记就抓好党建工作开展述职评议工作,进一步营造重视党建、大抓党建的浓厚氛围。

全链条系统化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在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回乡创业能人等群体中发现培养村干部,今年调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8名,储备村级后备干部367人。积极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等,帮助村干部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晰工作举措,组织150余名村党组织书记赴浙江大学参加“悟思想、学先进、强能力、促振兴”专题培训。

党建聚力网格管理 基层治理精细化

聚焦组织建设,建强战斗堡垒。扎实推进“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的“四强”党支部建设,着力增强机关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组织生活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党内政治生活不规范、不严肃等问题,切实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常态化开展在职党员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志愿服务,因需设置志愿服务岗位,开展政策宣传、就业指导、健康问诊、文明创建等志愿活动,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创建,满足居民精细化服务需求。

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依托镇(街道)大网格、村(社区)中网格、村(居)小组小网格,把村级党建、综治、民政等纳入网格,构建形成“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网格党组织体系,延伸组织触角。细化网格治理最小单元,每个村设立5名网格员,志愿者、社工、退役军人等力量进网入格,实现力量资源向网格集聚,对县域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公示牌统一更换,做实网格化管理。

党建赋能为民服务 基层治理便民化

把建设“四强”党支部与谋划服务高质量发展贯通起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创先争优和凝心聚力活动,激励引导党员干部“真创”“实干”。持续深化“三融入当先锋”主题实践和四个层面的“三个一”等活动,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环境保障。印发了《县直机关“四强”党支部评选办法(试行)》,将“四强”党支部建设纳入党建督查、目标责任考核和模范机关创建评选活动的重要内容,压紧压实各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职责,开展“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的“四强”党支部创建。组织30多名志愿者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政策宣传等便民服务,教育党员干部860余人次。

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推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开展“三融入当先锋”主题实践,深化基层党组织和支部党员“三个一”为民办实事行动,聚焦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助农增收、防汛减灾、文化教育等工作,全面推行党员奉献积分制、党员承诺制、群众事务党员代办制等,目前,全县173个行政村实现便民服务大厅“全覆盖”,分类设立党员先锋岗,实行“一厅式”办理,进一步激发为民服务积极性。

党建融合法治建设 基层治理法治化

紧扣基层党建与法治建设的结合点,聚焦重要节点、重点区域、重点对象,统筹用好警务助理、“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等资源,通过印制宣传彩页、现场讲解电信新型案例等方式,广泛开展“一对一”“多对一”普法工作,让法治理念不断深入群众心中,形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该县注泔镇践行“枫桥经验”,构建“矛盾联调、平安联创、服务联办”的共治共享体系。严格落实“三个一”工作法,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整合村级网格化、司法调解、乡贤能人、镇级政法专班、网上处理等多方力量。今年以来,通过多元渠道成功调处矛盾纠纷20件,调解成功率100%,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成效,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到治理温度,切实提升基层治理的群众满意度、社会和谐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